澳媒:40年的改革開放征程塑造了全新的中國
2019-01-05 15:20 來源:國際在線
    《澳大利亞人報》近日刊發其駐華記者格蘭達·科波拉爾(Glenda Korporaal)的一篇署名文章,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四十年前,改革開放大幕拉開,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章以《40年的征程塑造了全新的中國》為標題,回顧了改革開放之初她第一次來到中國的情景,肯定了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下是原文選編:
    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中共中央、國務院表彰改革開放杰出貢獻人員。 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四十年前,我在一份周日出版的澳大利亞報紙上看到一則廣告,標題是:“你想去中國嗎?”原來,中國地方的農民和農牧協會正在為外籍人士提供一個考察中國農業發展的機會。
    我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我能夠來到當時被認為“封閉”的中國。在來中國之前,我只見過高夫·惠特拉姆(Gough Whitlam、澳大利亞前總理)在長城留下的照片,而我不知道的是,一場歷史性的變革正在那里發生。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戰略方針。當時,振興經濟成為了中國最迫切的需求。沒有人會預料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這個落后貧困的國家,在40年之后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
    我至今還記得第一次來中國的情景:當時,我們的“農場學習小組”先是飛到香港,再乘火車來到廣州。那時候,街道上只有搖搖晃晃的舊卡車和騎自行車的人。每個人都穿著綠色和藍色的中山裝。大街上貼著一些宣傳海報,海報上的人物是工廠和礦區的先進代表,他們高舉拳頭,脖子上戴著紅色的圍巾,慷慨激昂地號召工人們努力奮斗。在我們參觀的過程中,一些村民看到我們都好奇地圍了過來,忍不住摸摸我們的皮膚和金色的頭發——他們此前從沒見過外國面孔。當我們問他們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他們的回答是:電飯鍋。
    四十年過去了,當我作為《澳大利亞人報》駐中國記者再次訪問上海時,這些照片成了我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印象。而現在,看看這里發生的變化吧:高檔的購物中心和摩天大樓鱗次櫛比;在線旅游巨頭攜程旅行網正在慶祝15年前在納斯達克上市。在攜程舉辦的一次投資者大會上,會場里坐滿了希望了解該公司未來計劃的1000多名代表。攜程首席執行官孫潔開玩笑說,她想買一艘宇宙飛船,帶中國游客去月球旅行。參加這次會議的人都清楚,中國的旅游熱潮才剛剛開始。
    隨著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境游成為了很多中國人的休閑度假方式。每年大約有130多萬中國人訪問澳大利亞,創造的商業價值每年超過100億美元,而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去年,中國有1.3億多人次出國旅游,預計這一數字將超過每年來華旅游的1.39億外國游客。
    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例如,允許農民自產自銷,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2009年以來,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中國年均GDP增長率連續多年超過10%,如今保持在6%的增速;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978年的不到2%,增長到今天的16%。
    自2010年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也是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擁有超過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幾乎是1978年的50多倍——從當時的155美元增長到現在的8000美元。同樣令人矚目的是,7億多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擺脫了貧困。
    在過去40年里,于1978年成立的澳中理事會在澳中關系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澳中理事會的一些成員這個月訪問了北京,他們要為一本講述澳中關系40年歷史的新書的發布做準備。這本書記錄了包括1983年兵馬俑在澳大利亞展出的照片,以及1984年和1985年中國學生為研究澳大利亞畜牧業進行的為期14個月的培訓等事件。
    “建立澳中理事會的意義是難以估量的。”澳大利亞駐華大使安思捷(Jan Adams)在這本書的發布現場評價說,“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澳中經濟往來并不像今天這樣緊密,正是澳中理事會在早期進行的民間交往——記者、學者、作家、藝術機構、大學和學生之間的交往——為澳中兩國之間建立持久的友誼發揮了核心作用。”安思捷指出,澳大利亞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從1978年的5.8億美元飆升至今天的1550多億美元。
    在過去一年里,幾家澳大利亞主要的文化組織相繼到訪中國,其中包括澳大利亞歌劇院、澳大利亞芭蕾舞團和昆士蘭芭蕾舞團。安思捷稱,促進兩國文化交流是至關重要的,它為澳中兩國建立“更深層次的了解”和“可持續的關系”提供了機會。
    在談到中國改革開放的意義時,澳大利亞前駐華大使芮捷銳(Geoff Raby)曾評論稱,“這顯然是世界經濟史上最深刻的變化之一,人民幸福指數、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中國過去40年經濟發展的成就是非凡的。 ”他同時指出,“未來,我們將看到一個更富裕、更強大、更繁榮的中國屹立在世界舞臺上。”(謝詩佳)